“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展”专题讲座开始啦
发布时间:Jul 17, 2024 | 作者:
讲座预告
讲座题目 夏文化的探索:过去、现时、将来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禹州市博物馆 2024年7月20日(周六)15:00—17:00 禹州市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方燕明 1977年入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参加并主持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郑州站马屯、灵宝涧口等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曾任《华夏考古》编辑部主任,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郑州古都学会副会长、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理事。先后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研究十多项。已出版考古报告和专著4部,发表研究文章百余篇。 讲座简介 以往之探索:中国古史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经学界对先秦文献和出土材料的研究,可以相信历史上是存在夏代的。商代因为有甲骨文的发现(1899)、安阳殷墟遗址发掘(1928)、郑州二里岗遗址发掘(1952)已成为信史。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被确认是夏代的文字材料,所以夏代历史是否为信史,学界还有不同意见。 夏文化探索若由方法和主要工作看,在长达百年的探索历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开辟路径(1920-1940),以“二重证据法”为代表;第二阶段曙光初现(1950-1980),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结合为代表;第三阶段方兴未艾(1990-至今),以考古学与多学科合力为代表。 现时之进展:成果,概述1950年以来夏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二里头遗址、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和新砦遗址等的发现、发掘与研究为代表,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夏文化探索为标志。问题,当然,夏文化探索中还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考古方面、认识方面、理论与方法等。 将来之期望:推进夏文化探索中问题的解决途径大体可从两个方向进行。其一,寄希望于考古工作有新的重大突破。为此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加强主动发掘;2、加强多学科合作。其二,应加强考古学理论方法的研究。 通过考古学与多学科合力、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整合,进行夏王朝的古史重建的前景值得期待:首先,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2020-2024)的进展;其次,将夏文化探索放在早期国家、国家起源框架中进行研究,讨论考古学文化与夏族、夏文化、夏王朝的关系;再次,夏文化探索将丰富文明(因素)起源的中国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在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夏文化探索,可谓任重道远,探索的路程还很长,我们仍需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