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文旅资讯>详情页

神垕镇:钧瓷窑火、生活百态交织出春日多彩画卷

发布时间: | 作者:


春日的凤阳山脚下,丹江水蜿蜒入户的汩汩声与钧瓷开窑的清脆裂釉声交织成韵。在这里,老人们围坐笑谈声与游园广场的孩童嬉闹交响成章;钧瓷窑火映照着陶艺家专注的身影,创客基地的咖啡香与千年窑变的釉色奇妙碰撞。

11.jpg

这里没有城乡二元对立的迷茫,只有一幅"丹江水润万家、钧瓷火映百业"的共生图景——从基础设施"毛细血管"的全面疏通,到特色产业"造血功能"的迭代升级,再到公共服务"幸福半径"的持续延伸,神垕镇用“破壁思维”将“城乡选择题”改写为“共生方程式”,以破竹之势闯出了“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融合新范式。

22.jpg

2024年,

近230万游客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背后,
是传统与现代交织、
产业与人文共舞的生动实践,
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城乡关系的创新表达。

春和景明,走进位于凤阳山脚下的凤阳山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环境宜人的小区景象。几位老人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悠闲地坐在长椅上唠着家常,欢声笑语不时传来,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谱写着社区和谐的篇章。

33.png

我们农村现在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不仅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还家家户户吃上了‘丹江水’、通了网线,楼下有超市,出门是游园,生活特别便利,城里人有的,我们一样也不少。”村民张雅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44.jpg

2024年,神垕镇按照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的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亮起来、美起来。于沟村、白峪村、杨岭社区、温堂社区、白家沟村、苗家湾村等 6 个村(社区)的美丽乡村项目顺利入库并有序推进。镇区 4.3 公里主干道得到整体提升,新修各类道路 34.9 公里,新建桥梁 2 座,完成 8.5 公里供排水管网和 5 处游园广场建设;6 个社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再利用管理工作纳入镇区统一管理,完成 1604 户户厕改造建设任务;完成植树造林共计 81.7 亩,达成植树造林任务率 102.1%;投资 1824.48 万元,开展肖河、小青河、尚沟河等山洪沟治理……

一项项数据映照出神垕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为发展留足了后劲。

漫步在槐树湾村,蜿蜒而上的山间小道、错落分布的钧瓷作坊、独具特色的艺术墙绘……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破败荒芜的小山村呢?


近年来,槐树湾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老村闲置房屋进行统一规划部署,精心打造钧瓷文化创客基地,不断吸引外来创业人才落户。如今,这里已形成钧瓷烧制、乡村旅游、参观研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裸烧陶艺村”,年产值超500万元,提供近100个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年增收200余万元。


据村党支部书记赵红伟介绍,截至目前,槐树湾村“创客基地”已吸引来自湖北、安徽、江苏、周口、南阳、信阳等地的20多位陶艺家入驻。该村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余万元。

45.jpg

“我选择来到这里,主要是看重钧瓷这张名片。这里环境优美、清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为我们外来创业人员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帮助我们解决资金等难题,这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说起槐树湾村的创业环境,来自北京宋庄的钱其江教授赞不绝口。2022年,钱其江教授来到槐树湾村创办天焱原创,尝试将雕塑与钧瓷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一年多时间,我创作了100多件作品,这里真的很适合创作。”钱其江教授高兴地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神垕镇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中心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持续打造以“神漂”艺术家聚集地和裸烧陶瓷为特色的槐树湾村创客基地,总结探索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的部分经验。同时,丰富以“卢钧文化”为核心、钧瓷展馆以展促销形式为特色的杨岭社区卢钧文化产业园。以产业中心村为引领,不断增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各村居形成以钧瓷产业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发展钧陶瓷特色经济产业带。此外,该镇突出镇域特色,做优体验研学游,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旅游休闲、创意文化、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景区设施建设,激活各方要素,吸引更多企业家来神垕投资兴业、更多游客到神垕游玩体验,实现产业发展红利共享,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据统计,2024年该镇共接待游客近230万人次。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公共服务更优化

下午三点刚过,杨岭村村部的老年活动室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有的下棋,有的看书,有的锻炼身体,好不惬意。

“我喜欢下棋,平时吃完饭没啥事,都会来这里找老伙伴们下下棋、聊聊天。感觉可高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日子越来越好了。”杨岭社区居民赵国玺今年八十多岁了,身体健朗,谈笑风生。


“镇里每年都会为我们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另一位老人补充道。


“每年重阳节,村里还安排我们吃‘大餐’。”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诉说着如今的“好日子”。


民生连着民心,安民才能富民。近年来,神垕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展。紧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人民健康至上,加强镇卫生院建设,以医院为平台、社区为依托,打造社区家庭全生命健康管理的生态系统。同时,每年为20个村(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此外,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坚持文化资源下移,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聚焦特殊人群,以解困为出发点,全方位织牢救助兜底保障网。同时,做好技能培训,推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据统计,2024年已开展各项培训1300余人次,联合市人社局开设电焊、叉车、抖音直播等培训课程,为120余人颁发技能证书。

如今,神垕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群众生活越来越便捷。广大农民在看病、上学、养老、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更有保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46.png

在神垕镇,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正描绘出一幅美美与共的绚丽画卷。漫步街头巷尾,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便捷交织相融,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交相辉映。田野里,绿意盎然的庄稼与整洁的乡村道路相映成趣;社区中,现代化的健身设施与传统的茶馆、戏台相得益彰。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老人们在社区活动室里享受着惬意的晚年……城乡之间的差距悄然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和谐景象。这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融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融合,一种文化与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