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文旅资讯>详情页

千年农耕礼 非遗焕新生||禹州首届禹粉非遗研学开耕节开幕!

发布时间:Apr 23, 2025 | 作者:


春耕伊始,万物复苏。2025年4月22日,“禹州首届禹粉非遗研学开耕节”在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开幕。本次活动以“禹启春耕・粉传千年”为主题,依托“禹粉”非遗工坊实景演艺直播基地,打造了一场贯通古今的非遗文化传承盛宴。

图片

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原农民出版社、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禹州市教体局、朱阁镇政府、禹州市妇联、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禹州新华书店等单位的领导及社旗县田野农业科技中心的种植大户和郑州轻工业大学的200余名师生、24名禹州市“禹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共同参加开耕节。

图片

本次活动受到媒体界的广泛关注,《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河报》《时代报告杂志社》《企业家日报》《凤凰网河南》《许昌日报》、禹州融媒体记者莅临现场进行报道。

图片

“禹疏九河定九州,栉风沐雨启华章!” 禹州大禹封国、夏朝建都,夏启继位于禹州,少康中兴于禹州。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与大禹与夏朝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光荣的文化传统。开耕节在郑州轻工业大学200名学子与24名“禹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齐诵《蓑笠大禹》《盛田种薯打粉二十四节气歌》的朗朗古韵中拉开帷幕!

图片

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伟红、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徐明霞、中原农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朱相师、禹州大工匠、“禹粉”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华老字号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品牌传承人孙继周分别致辞,表达美好的祝愿,并预祝开耕节圆满成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原农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朱相师发布《爱上红薯》研学课程,并将《爱上红薯》研学教材现场赠送给盛田农业。这套教材以红薯种植和粉条制作为主线,将农耕知识、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并通过 “禹粉非遗工坊实景演艺” 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从红薯到粉条的完整工艺。朱相师副总编辑希望通过研学,让更多孩子了解‘一根粉条的前世今生’,传承禹粉文化。

图片

春耕,是农人对土地的叩首,是文明对季节的应答。当年大禹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教会先民 "顺天时、量地利",才有了 "五谷丰登,百姓和乐" 的盛景。在开耕仪式上,大禹扮演者郑重宣读《春耕诰》。

图片

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禹州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刘艺宣布禹州首届禹粉非遗研学开耕节——开耕!”大禹“疏九河、定九州”的智慧,化作今日“开耕破土”的号令,大禹扮演者、现场嘉宾、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学子们以及“禹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起来到盛田农业“禹帝春耕田”破土开耕拉耙。

图片

图片

大禹扮演者扶着犁、耧,同学们拉犁拉耧,学子们很多都没有见过犁、耧、耙、非常新奇,好奇。犁铧翻开湿润的泥土,传统农具 “耧车” 在学子们好奇的目光中缓缓前行,一幅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图片

在压种红薯苗环节,禹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教授王书凤详细讲解红薯了种苗栽种知识。

图片

同学们抑制不住兴奋,跃跃欲拭,他们纷纷撩起裤腿下到田地里,在农艺师的指导下,有的拿起锄头起垄,有的浇水,的手持红薯苗,栽种于“禹帝春耕田”中,也栽下了“薯业长青”的祈愿。从红薯栽种到粉条成型,每一道工序皆是大禹“准绳规矩、精益求精”精神的延续。 

图片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犁和耧,原来红薯种植需要这么多讲究!” 参与压种环节一名学生王浩宇感慨道。

图片

图片

开耕结束后,现场嘉宾和师生们一同参观了禹粉文化博物馆,观看禹粉非遗工坊实景演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品尝一碗鲜粉,享受劳动成果。

图片

图片

禹州因大禹治水得名,素有 “夏都” 之称,其农耕文化与大禹精神一脉相承。此次开耕节不仅是一场农事仪式,更是一次“禹粉”文化 IP 的深度开发。对于开启以 "禹粉”为纽带,打造‘农耕体验 + 非遗研学 + 美食消费’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让‘大禹故里’的文化名片更加亮眼。”

图片

作为中华老字号和 “禹粉” 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盛田农业在这场开耕节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孙继周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我们不仅要守护 18 道传统禹粉制作工艺,更要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 “禹帝春耕田” 的犁痕划破春日的土地,学子们沉浸式体验中原农耕文化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里回荡,盛田农业用一场“禹粉非遗研学开耕节”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大禹治水到现代产业,从传统技艺升级到科技创新,盛田农业的探索证明: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在守正创新中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

图片

图片

禹州首届禹粉非遗研学开耕节的成功举办,既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深情致敬,更是对非遗文化创新传承的生动实践。当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研学,当古老智慧碰撞时代新知,“禹粉”化正焕发新生,续写着属于当代的文明华章。

正如郑州轻工业大学徐明霞教授所言:当孩子们的手既触摸过青铜耒耜,又操作过智能农具,文化的基因便在这一刻完成了最鲜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