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戏曲节 “豫剧粉” 满腔热爱为戏台升温
发布时间:Jul 30, 2025 | 作者:
禹州戏曲节 “豫剧粉” 满腔热爱为戏台升温 禹州戏曲节戏迷图鉴
禹州市豫剧团的舞台上 唱的是悲欢离合,演的是家国情怀 舞台下,一群戏迷用各自的方式 为这份热爱添柴加火 有人用脚步丈量剧团的每一场演出 有人跨越城界,只为赴一场戏曲之约 有人将感动诉诸笔端,记录观戏的感悟 三位普通戏迷的故事 藏着对戏曲最朴素也最滚烫的情意
追戏人生 戏唱到哪,他追到哪 吴仲英是禹州市豫剧团的铁杆粉丝,剧团的脚印就是他的方向。只要剧团有演出,不管是在市区的剧场,还是送戏下乡到各个村子,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吴仲英 禹州市豫剧团粉丝 说起为什么这么爱看禹州市豫剧团的戏,吴仲英的话很实在:“退休了爱听戏,就成了戏迷。禹州市豫剧团唱得特别好,所以只要他们唱戏我就来看。” 吴仲英看戏的劲头十足,他说:“下乡我就撵着台子看,夏天在演播厅演,很凉快很享受。” 对他来说,跟着禹州市豫剧团的演出跑,就是他退休生活里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跨城追戏 为一场戏,赴一座城 为了不错过禹州市豫剧团的精彩演出,田贵和姬长松清晨五点多便早早起身,不惧盛夏的酷暑炎热,专程从郏县赶往禹州。 一路奔波,抵达禹州时两人已是满头大汗,但这份辛劳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戏的热情。这份执着,源于对禹州市豫剧团艺术水准的由衷喜爱。 这份跨越城市的奔赴,是戏迷对戏曲最真挚的热爱。戏曲的魅力正是在这样的热爱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笔尖戏韵 落幕之后,笔耕不辍 赵秋娜跟着家人爱上了戏曲,这次禹州市戏曲节,主办方把戏台挪到了演播厅,她打心底里觉得好:“真如‘旱苗得雨’,免去了酷暑难耐之苦,滋润了咱们老百姓的心田!” 看完《五世请缨》那天,戏里的情节在她的脑海里反复回荡。正如她在观后感中所表达的:“从这出戏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巾帼英雄的英勇,更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中华魂!”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触,赵秋娜回到家就撰写了一篇观后感,把看戏时的感动、对人物的敬佩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都细致地记录了下来。 戏迷观后感 2025年7月21日上午九点,“薪火相传 戏润民心”2025年禹州市戏曲节盛大启幕。 以往春秋季的“送戏下乡”,把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送到百姓家门口。如今到了暑伏天,举办这个戏曲节,能在凉爽的演播大厅里看戏,真如“旱苗得雨”,免去了酷暑难耐之苦,滋润了咱们老百姓的心田! 这次戏曲节为期12天,汇集经典与现代整整24场大戏。高水准的演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新颖的惠民方式,让悠扬的戏韵回荡在禹州大地。 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型古装戏《五世请缨》!这场戏听说多了,但真正坐下来细细品味欣赏还是第一次。看周围观众全神贯注的样子,就知道这戏唱得多出彩。 《五世请缨》是豫剧经典剧目,由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于1957年改编自《十二寡妇征西》,它讲的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佘太君率领杨门五代女将出征西羌的忠烈传奇。老伴儿说,这出戏一般的小剧团演不成,用人太多,阵容太强大!从这出戏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巾帼英雄的英勇,更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中华魂! 从精彩绝伦的揭幕大戏《支部书记》,到名家新秀的轮番献艺;从经典剧目的韵味悠长,到现代戏的深刻共鸣,短短几天,禹州戏曲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真诚的态度,赢得了群众口碑。 禹州市戏曲节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成为展示禹州深厚文化底蕴、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一张闪亮名片。市民们纷纷感慨,此次戏曲节真正是广大戏迷的文化盛宴。为禹州戏曲界的精英们点赞! 台下的每一双眼睛,都是戏台最亮的光 每一次掌声,都是对豫剧最深的爱 禹州市戏曲节因这些“豫剧粉”而升温 传统戏曲艺术因这份热爱而生生不息
- 上一篇: 禹州市戏曲节火了!“00后”戏曲血脉觉醒
- 下一篇: “豫”见最美读书人,你进入决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