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禹州又名“钧都 ”,是钧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四大瓷都”之一。钧瓷创烧于唐代,昌盛于宋朝。在宋徽宗时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严禁流入民间,故保存下来的完器不多,使得传世宋钧极为稀少,身价极高。

钧瓷烧制技艺是以禹州当地独有的瓷土等为坯料,以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通过配料、成型、上釉,并在土质双火膛窑炉中经1300℃烧制,使成品具有“窑变”独特艺术效果的传统手工艺。其核心工艺是“窑变”,窑炉烧制时,实现对炉温变化气氛的控制,使瓷釉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后,瓷器釉面呈现出色彩绚丽、耐人寻味的神奇品相。由于窑变与诸多因素相关,非人为所能掌控,因此钧瓷的釉色具有不可复制性。“窑变”使钧瓷具有了区别于中国乃至世界所有单一色釉瓷的独特性,显示了钧瓷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家有万贯,不如有钧瓷一片”的习语,生动地见证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钧瓷的珍视程度。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5.jpg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钧瓷志》作者苗锡锦与《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苗长强在古钧遗址下白峪考察研究古瓷片。

6.jpg

《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志在进行钧瓷拉坯创作。

7.jpg

《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在研究钧瓷柴窑烧制。

8.jpg

《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在传徒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