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市习俗(禹州药会)
禹州药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药市基础之上,自东周时期城西关聂政台下的古刹庙会,各路商客云集台下,以经营山货、药材、土布为主;到战国末年禹籍巨商吕不韦贩卖珠宝和名贵药材发迹登至秦国相位,至元代民间形成一年一度的药交会,明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集结禹州,形成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药市成为全国之冠。清乾降二十七年(1762年)药会由民间变为官办,把一年一度的三月大会改为春、秋、冬三次,会期各一个月,后相继建成山西会馆、怀帮会馆、十三帮会管、陕西会馆,药材经营达到鼎盛时期,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有“日进斗金”之称。禹州药会是在古刹庙会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中药材贸易市场,进而发展成药材集散地,最终形成中药材交易大会,即“药会”。
禹州药会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禹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精良的加工炮制技艺、良好的交易环境与药商的诚信经营。在民间代代相传的“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一说,彰显出禹州药会的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界医药交流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禹州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大门外景
禹州药会交易现场
《禹州药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药工朱青山和徒弟一起展示“百刀槟榔”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