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14 16:13:41.0来自:禹州文旅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
渴望在山水古韵中
寻一方心灵的栖息地?
禹州,
这座承载千年华夏文明的土地上,
散落着无数未被喧嚣惊扰的“桃源秘境”。
这个春天,不妨循着自然的脉络,
走进这些村庄,让山风、
古瓷与烟火气,
治愈你的疲惫与烦忧。
近年来,玩花台村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打造钧瓷、民俗村,先后建成了农耕博物馆、红色教育党史馆、唐钧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钧陶瓷产品及沐康堂梨膏糖,年销售营业额300余万元。 禹州市唐钧博物馆位于唐钧古窑址玩花台附近,属非国有博物馆,2018年获批AAA旅游景区。由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冠军于2012年在唐代古窑遗址上投资兴建,经过数年建设,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标本展示、文旅服务为一体的钧陶瓷文化综合园区。 禹州市玩花台党史教育馆,与唐钧博物馆相继建成,交相辉映,成为不可多得的文旅基地。建立党史教育馆旨在教育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革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教育馆以文字、图表、实物等形式,真实展示苌庄窑及唐瓷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讲述苌庄窑兴盛衰亡的历史故事,回顾再现抗战时期禹西波澜壮阔的伟大抗日斗争及革命发展形势,讲述皮定均、张才千、肖戴天等革命先辈自延安东渡黄河挺进豫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尤其在禹州西部山区苌庄、鸠山、磨街、神垕、方山、鸿畅一带进行的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教育广大群众更加增强爱国热情,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华夏农耕博物馆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展厅为“生产生活厅”,陈列展示中原农事从耕种、管理、收割、储存、加工、炊事等整个流程的工具、器物和景象;第二展厅为“工匠技艺厅”,展示木匠、铁匠、陶瓷匠、砖瓦匠、编织匠、粉条匠、豆腐浆、星秤匠等各种工匠器具和技艺;第三展厅为“传统习俗厅”,生动展现家居文化、婚嫁习俗、休闲娱乐、衣食住行用等各种器物和场景。 传说远在明代,有魏氏一族为避战乱,来到鸠山。见这里依山傍水,且远离尘世,魏氏先人看中了它与世隔绝的隐居特点,选择扎根此处,开挖水井,繁衍生息,故此得名魏井。魏井村有很多以砖石为结构的民居,石井、石磨、石臼随处可见,魏井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农耕方式,牛和骡子是老一辈魏井人最可靠的伙伴。 下泉村位于鸠山镇西南部,背靠天王山,面朝英雄山,紧临吴河水库。进入下泉村,用千转百回这个词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整个村子建在山腰,村内民居随山势分布,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驾车进村,就如同绕行在原始森林里,满眼的绿色植被,开阔至极。村中老房子居多,都是石头结构,村内废弃的石墙、石屋随处可见。 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宋家大院,是革命烈士宋聘三的故居,宋聘三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懈奋斗。这座故居是清代三进四合院建筑,气势恢宏,至今保留完整。 扒村,这座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有着独特的韵味。这里古称神仙镇,因烧制白底黑花“扒村瓷”而闻名于世,有着“瓷上水墨”之称。在宋金时期名动全国,一时繁华无二。但这种鼎盛并无持续多久便就戛然而止。北宋末年,中原沦落在金国铁骑之下,战火纷飞,烽火连绵,老百姓涂炭生灵,背井离乡,给了扒村瓷业以毁灭性的打击,扒村瓷渐至销声匿迹。 近年来,槐树湾村的老村落修复后,相继建设了民宿、陶艺馆、钧研馆、裸烧陶艺研究基地等,清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人文以及祼烧陶艺的世代传承,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陶艺爱好者纷至沓来。偏安一隅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气息浓厚的陶艺人乐园,艺术家的创作基地。